|
多少个世纪以来,梳子穿过青丝的历史,见证了人生的聚散离合、时光的流逝、如烟的往事。它将民族记忆驻留,将生活的文化演绎,同时还烙下了时代变迁的印痕和蹉跎年华的身影。
而关于梳子,不仅有很多动人的诗词,还有许多美丽的故事,跟着小雅一起来看看!
这首诗写了一个天生丽质的贫女,因为装束简朴跟不上流行而不被世人赏识。虽然天天在家做针线活计,却只能为别人做嫁时衣。
这里的梳妆,有风流高格调的梳,也有俭梳妆的梳,说明梳不只是简单的梳,是有风格和样式的。再如薛逢的《宫词》:
唐代妇女的发式非常丰富,并以梳高髻为美。唐人还喜欢在发髻上插饰多把小小梳子作为装饰,贵重的用金、银、犀、玉或牙等材料。
诗中的“一头梳”,与元稹《恨妆成》诗:“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的“满头行小梳”,说的可能是一回事。这种“一头梳”的头饰,大概也是温庭钧《菩萨蛮》中“小山重叠金明灭”所形容的效果。
那满头装饰的“玉梳钿朵”、“宝梳金钿筐”,当“整顿舞衣”、“动摇歌扇”时,“随步”、“逐风”中透显闪烁的情景不就是“金明灭”的生动场景么。
宋代流行新月形梳背造型。司马槱《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
此词虽只写了女子的犀梳云鬓,没有写她的容貌,确实留白凝想象,无声胜有声,词人正是通过犀梳云鬓如云吐新月之美,让人们想象她的容貌之美。
半月形的犀牛角梳斜插在乌黑如云的鬓边,好像一勾弯弯的明月从乌云中云中半吐出来一样,美丽极了,这种赞赏正是宋人审美旨趣的真切流露。
时至今日,人类进入了新的文明,日新月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梳篦文明也发生了崭新的变化,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功能用途,更是赋予了全新的美的感官和温情内涵。
泓文博雅红木梳子,质地温润,细腻舒滑,给你最温柔的呵护。而且它的功能并不只是梳理青丝那般简单,还有养生功效。
我们梳理头发,也在梳走烦恼,梳理打结的头发亦就像打开心结。在这样的过程下,我们维持了良好的仪容,发型变美,人也随之自信。就让这把精美的红木梳子为你带来美丽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