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泓文博雅带你了解古建筑和红木家具的共通之处

  • 2016-08-03
  • 作者:泓文博雅
  • 关注:3230
  • 分享:
  •   中国的家具自古以来就和我们的建筑密不可分,在人类社会中,盖房子的活动一直就和做家具的活动密切相关。在人类的的家居生活环境中,建筑和家具共同构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从家具和建筑的关系上,无论在制作材料、造型结构、还是制作工艺上,家具对建筑都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今天,泓文博雅就为大家介绍下古代建筑的台基和红木家具托泥构件之间的关系。

    1.jpg

    北京天坛拥有高高的台基

      在中国有句俗语:万丈高楼从地而起。中国古代的建筑往往有很鲜明的特点,一般在主体建筑的下面会有一个台基,主体建筑建设在台基上方。中国古典红木家具中和古建筑相呼应的部分是托泥。

      台基的作用:稳固房屋

      汉代及其以前的建筑物大都有台基,台基的产生最初是由于房屋建筑功能结构的需要,并逐渐渗入了人们一定量的审美及思想观念,进而成为统治阶级身份地位的一个重要标识。台基,是承受房屋整个荷载的基础,也是构成房屋比例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通风、避湿的作用。因为夯实的地基不但能够隔断地下水分的渗透,还能防止地面雨水溅起侵蚀屋身的结构。另外,建筑台基在抗地震方面也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当遇上地震猛烈抖动时,台基就像竹筏一样,具有反冲作用,可以抵消一些不规则的应力。

      托泥的作用:支撑家具

      在中国古典家具中,有一个构件,无论是功能,还是结构都与建筑台基相似,这个构建就是托泥。

      托泥就是一种安装在家具腿足之下的部件,是为了防止家具因某些外力作用在腿足上时,导致结构受损而出现松动、变形甚至断裂。在有托泥的情况下,足下因为有托泥的支撑,外力就不会直接影响到整体结构,从而增加红木家具的使用寿命。

      据了解,托泥的雏形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周代“房俎”的脚并不直接着地,而是在其两侧的脚下端各加一条横木着地,这两条横木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托泥雏形。

      托泥通常出现在椅凳、床榻、桌案等家具的接地部位,现在多见于有束腰的家具和四面平式家具。在桌案类家具上,托泥变通为托子,一般是条案的腿脚下端出两榫,托子两端凿出卯眼,拍合之后两根托子分承四条腿,两根托子之间不再有其他构件联结。

      红木家具的托泥构件不仅创造了家具四条腿着地的不同形式,除此之外,托泥作用还表现在增强了四腿之间的连接和稳定性,从而延长了家具的使用寿命。从宋朝开始,托泥下面又出现了形状如龟形似的构件,这种构件不仅使家具的腿足具有很好的防潮和通风功效,也使得家具整体的造型显得更加轻巧。

      泓文博雅是以“红木家具为纽带”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总占地60亩主体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于2013年12月13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泓文博雅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馆藏红木家具、陶瓷、国画、书法艺术等作品近千件,是目前北京地区展出作品最多、艺术门类最丰富的艺术馆之一。

        泓文博雅邮箱:bj@hongwenboya.com

    泓文博雅官网微信:hwbyysg泓文博雅官方微博:@泓文博雅
    泓文博雅服务号.jpg泓文博雅微博二维码_15.jpg